关灯
护眼
    老杨哈哈一笑,说:“你不懂,照你这么计算,农村早就富得流油了,还搞什么脱贫攻坚?”

    我说:“账就是这么算的呀。”

    老杨不跟我争,也懒得跟我解释,他站起身来出去了。

    对于花椒产业,我也比较看好。晚上,我跟老刘老师讲:“三年后,只要一株花椒结5斤果,一株就是50元产值,一家一年光是花椒收入就有5000元了。”

    老刘老师说:“你太天真了。”

    我说:“为啥?”

    老刘老师说:“你下村组时仔细看看,村头村尾的那些花椒树怎么样?形不形得成商品?会不会给给村民带来大的经济收入?”

    老刘老师老是跟我抬杠,我的一些想法他也都不赞成。这次我就想跟他请教请教,我说:“你为什么说种花椒不会成功?”

    老刘老师说:“我混到了一个教书的工作,算是端了铁饭碗,但你嫂子是农村人,在家里种承包地,我也想早日致富。花椒我20年前就种过,种在我家包产地的地埂上。我当时买了种花椒的书认真学习,及时浇水施肥,认真加强管理。几年后树倒是长起来了,但一棵树结不了多少花椒。花椒浑身是刺,一不小心就扎手,摘花椒太慢,效率太低。最后自家想吃了摘点,产量太低,都不愿意摘去卖,不划算。”

    我点点头。老刘老师接着说:“我敢说贫困户种的花椒基本上都不会成功,不信你认真去看,看看都种在什么地方的,怎么种的。”

    我说:“怎么啦?”

    老刘老师接着说:“不用肥沃的土地种能成功吗,一锄头一窝种下去能成功吗?种下去不认真浇水能成功吗?即便种出来了,山高路远,形不商品,卖不到集市上去,换不来钱,能算成功吗?”

    事实证明,老刘老师说得很对。我在以后下村入户时认真观察,种在地里的只有一小部分,有的种在地边田边,有的种在房前屋后,有的种在荒山荒坡上。有隔十公分远栽一株的,有一个坑里栽两三株的。更有一户,花椒苗领回去了丢在菜地里,一株没栽的。种植方式粗放,更谈不上管理了。

    我问马书记,马书记说,村里土地本来就少,用来种花椒了吃啥?

    我的心凉了半截。我知道作物的栽种,跟土壤气候关系密切,跟管理水平关系密切,跟市场环境关系密切。老刘老师跟我说,农民都有一种惰性,安于现状,不愿意冒险,舍不得投入。他要实实在在看到有人种花椒挣到钱了,他才会有强化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觉得老刘老师讲得有理,但我们市没有种花椒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地方,要参观得到市外去,参观经费也无法落实,这事就放下来了。我想,做了的事,一定要把他做好做出成效。村里有了驻村农技员老杨,我让他多指导下村民如何管理花椒树。老杨对此很上心,深入每家每户,给他们讲管理技术,引导群众给花椒树除草、施肥、浇水、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