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七章

    京报馆做为朝廷的口舌,皇帝的笔杆子,自然第一时间将固原镇平叛大捷的消息传得天下皆知。京报馆十分露骨的赞美这场胜利,完全是仰仗于皇帝的英明神武。因为预计到这篇社论空前的影响力,温体仁还亲自动笔,书写了这篇社论。首先,温体仁盛赞了新军的军容之盛,战斗力之强,之后,他又对孙承宗这个主帅说了许多溢美之词,另外,温体仁还提到年幼的五殿下朱由检也随军出征,建立了汗马功劳云云。所有的这些,大概占据了整篇社论篇幅的两成,剩余的八成温体仁毫不吝啬的都用来跪舔皇帝的庙算。

    “若无战前圣上庙算,定下上中下三策的平叛方略,固原乱兵又岂能被一蹴而就剿灭掉?仰赖圣上武德,王师得以迅速扑灭乱兵之祸。此圣上登基之后,在校场上的小试牛刀而已。辽东建奴叛军虽势炽固原乱兵,但仰赖圣上睿断,想来破敌也不过朝夕而已......”

    这些大白话自然是写下来糊弄老百姓的,对于读书人而言,他们是不屑于读这些东西的。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是特权阶级,张口便是之乎者也,动辄便是经史子集,孔孟之道。文绉绉而又自命不凡。所以除了温体仁这篇社论之外,京报馆还出了一份专供读书人阅读的文言文版的社论。而撰写这篇社论的人,则是京报馆的二把手钱谦益。

    钱谦益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用字措辞都很文雅,他满腹经纶,下笔有神,洋洋洒洒的写下一千多字的社论。不过其中的意思却与温体仁的大相径庭。

    温体仁早已经为了高官厚禄,便成了御用文人,他的社论之中,满是对朝廷,对皇上的溢美之词,而钱谦益虽然也不免用了诸如“徐徐如林、不动如山、侵略如火”之类的词句来赞美王师的骁勇善战,但是对于皇帝的“英明神武”,他却是惜字如金。另外,在社论的末尾,钱谦益还不无忧虑的指出,战场上的斗争暂时告一段落,可战场下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这种意味深长的留白,令历来爱琢磨心思的官僚们大为上心,便买来报纸,三五成群的相邀于茶楼酒肆之中,引经据典,畅谈国事,争论着钱谦益最后那句留白的真意。

    中国人大概是最擅长玩弄文字游戏的了,很快,今日皇帝召见阁臣,并与阁臣们不欢而散的消息便传的沸沸扬扬。

    顺天府麻绳胡同,庄敬祖的茶楼。

    庄敬祖正在台上卖力地说着:“固原镇的乱兵贼子虽然已经伏诛,可是这场祸事却远远没有结束。”

    “这帮乱兵贼子吃着朝廷的兵饷,好端端的,为什么要造反呢?”庄敬祖抛出一个疑问后,便端起茶碗,轻轻的抿了一口。

    台下的听客们纷纷叫嚷道:“是啊,他们为什么要造反?难道不就怕掉脑袋吗?”

    庄敬祖忙道:“诸位看官稍安勿躁,且听某细细道来。话说叶向高叶阁老向皇上进言说,国朝九边边事糜烂,将校贪墨,欺压士卒,侵吞田亩,闹得边军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皇上闻言,自是大怒,便拜托叶向高叶阁老着手整顿九边军务。叶阁老乃是三朝元老,无论资历、能力还是名望都是举世无双,他老人家自是制订了一套天衣无缝的整顿九边的计谋,巡视诸边,惩处贪将,均分军田,重整戍边军户,拔擢忠勇志士,打击心术不正的宵小之辈等等等等。按理说,叶阁老这套计谋可谓是老成持重,天衣无缝。可奈何具体着手办理这些事务的诸边官员以及从京城下派的御史们为了邀功,为了抢功,他们争先恐后的对九边的将领威逼利诱,迫使他们就藩,交代自己的罪责。一时间闹得九边边军诸将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话说叛将张飞豹也是被这帮人握住了把柄,恐惧之下,才一不做二不休,反了朝廷,落草为寇。”

    台下的看客们忙问道:“如此说来,是那忙御史以及诸边的主政官员们将叛将逼反的?”

    庄敬祖忙道:“话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张飞豹自己不干净,何来逼反一说?不过到底还是御史跟地方上办理整顿边务的官员们急功近利,将好端端的一件差事,办的啥也不是,闹得固原镇一场刀兵之祸,白白损耗了朝廷大笔的钱粮。”

    看客们纷纷叫嚷道:“朝廷应该惩治这批坏事的官员!如今辽东正需要军队、钱粮,本来派去平定固原叛兵的军队跟钱粮是可以用来支援辽东前线的,可现在以来,却是打了水漂。这些人太坏了,不惩处不足以平民愤!”

    庄敬祖忙叫道:“正是此理!话说今天一早皇上便召集了阁臣,商讨平叛固原的善后事宜。可是奈何叶阁老心慈手软,不肯向这些门生故吏发难,便将一切罪责都揽到自己肩上,恳求皇上责罚。”

    看客们大惊失色,“不可不可!这件事叶阁老运筹帷幄,并无不妥之处。坏就坏在了地方上具体执行政策的那些官员!”

    庄敬祖笑道:“诸位看客稍安勿躁,今上乃圣天子,双目如炬,慧眼独到,怎会瞧不出叶阁老的清白身?叶阁老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他的苦衷的。”

    “叶阁老宦海沉浮了几十年,这些坏事的地方官以及御史之中,有不少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叶阁老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些人被毁了仕途。于是便甘愿替他们顶罪。”

    闻言,看客们唏嘘不已,纷纷叫嚷道:“叶阁老仁义啊。”

    “可是坏事的那些官员也不能放过!”

    “就是就是!这件事不算完!”

    吵吵闹闹的茶楼之中,汪文言跟黄尊素冷眼旁观,见庄敬祖的评书已经临近尾声,两个人放下赏钱,匆匆离开了茶楼。走在大街上,汪文言才心事忡忡的开口问道:“如何?黄兄。”

    黄尊素叹了口气道:“那个姓庄的所说应该是事实。”

    汪文言笑道:“这个自然,种种迹象表明,他其实就是京报馆的编外人员。”

    “如此说来,这个消息就是温体仁在透露出来的,他想干什么?”黄尊素反问道。

    汪文言摇了摇头,说道:“还能干什么?那家伙现在是唯恐天下不乱,手提御笔,在言路上搅动风云,可谓是用心险恶。”顿了顿,他又道:“这件事被宣扬的人尽皆知,恐怕一场腥风血雨以迫在眉睫了。”

    黄尊素吃了一惊,“你是说诸党会借此生事,攻讦我东林君子?”

    汪文言面色发白,说道:“先是袁应泰案,现在又是这个边军哗变案。有心人都看得出来,皇上这是冲着咱们东林党人来的。咱大明朝总不会缺少那些屈意迎奉的软骨头吧?瞧好吧,叶阁老不忍心抛弃咱们,可浙党、昆党、楚党等奸*党,可是巴不得咱们早点儿倒台呐。”

    汪文言的真知灼见不幸言中。首先是嗅觉灵敏的各道御史及六部给事中,他们打响了攻讦东林党的第一枪,弹劾以三边总督杨鹤为首的三边地方官,无一例外,在弹劾名单内,都是些拥有东林党背景的官员,乃至有些跟固原镇兵变八竿子打不着的官员,也因为这场风潮,被卷入其中,成了言官们用笔杆子大肆挞伐的对象。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只要能够加入攻讦东林党的行列,就能够攫取政治声望,乃至加官进爵,最不济,上个弹劾东林党的折子,也能让自己摆脱被当成东林党清算的风险。于是乎,整个天启朝廷都失去了理智,之前还如日中天的东林党,突然就成了过街老鼠,有墙倒众人推的驾驶。

    文武群臣们这也是迫不得已,毕竟在党争的大背景之下,所有人都身不由己。

    东林党人立刻作出反应,在明末诸党里,东林党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东林党人都拥有着很高的声望,慕名来头的贤才自然也最多。在叶向高等阁臣的暗中协助下,东林党作为“执政党”,无论是搞舆论宣传还是舆论管控,东林党能够调动的资源都远远盖过诸党之和。就在东林党跟诸党争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上了封折子,引起轩然大波。

    这个人名叫顾秉谦,老资历的东林党人。可是顾秉谦在如今东林党最危难的关头,非但没有选择与同党同舟共济,度过难关,反而从背后插了昔日同僚们一刀。

    他上书历数叶向高阁老整顿九边政策的高明,然后又抛出一个疑问:果使阁老算无遗策,怎又叛将飞豹之祸?

    是啊,既然叶向高的顶层设计没有错,那么为什么闹到最后,边军哗变了呢?要知道叶向高整顿九边,可是要打击贪污腐败跟欺压士卒的将校,这种政策对于诸边的苦大兵们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边军应该支持的才对,又为何跟随张飞豹反叛了朝廷呢?

    折子写到这儿,顾秉谦图穷匕见,将一切罪责都怪罪到了在诸边具体执行叶向高整顿边务的东林党官员们。顾秉谦在奏折中,痛斥这帮人,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全大局,为了抢夺功劳,而急功近利,逼迫边军上至将校,下至戍卒都不得安生,由是才有了张飞豹之祸。否则,朝廷只诛杀张飞豹这种贪将,那些兵卒们何以随之反叛?

    当然,顾秉谦折子中的内容,也不过是拾人牙慧,没有什么新意。可即便如此,也不能磨灭他这份奏折的巨大影响力。只因他顾秉谦也是东林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