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四十九章

    皇帝振奋精神站起身来,朝叶向高吩咐道:“叶阁老老成谋国,朕甚为依仗,内阁诸务,交由阁老操持,朕很放心。”话音落下,皇帝朝听政的朱由检道:“皇弟且来,陪朕走走。”

    朱由检连忙起身,跟在了皇帝身后。

    皇帝笑道:“内外臣工都夸赞五弟勤学好问,日后必是一代贤王嘞。”

    朱由检本就早熟,再加上这些时日的历练,心性更为成熟,他连忙讲道:“都是皇兄执教有方,日后臣弟定要学出个名堂来,帮衬着皇兄打理国政。”

    皇帝笑道:“长兄如父,自古之理嘛。皇考崩殂,不在人间,你便成了没爹没妈的苦孩儿......不过只要朕还在一日,就不会让旁人欺负你。”

    朱由检闻言,只轻轻的“嗯”了一声。

    皇帝看在眼里,又道:“至于需不需要你帮衬着打理国政......”

    听到皇帝的这番沉吟,朱由检不由得握紧拳头,身体因为紧张绷的笔直。见状,皇帝点了点头,暗道:五弟果然在政治上是有雄心的。

    对于朱由检这种从小就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没什么比大权在握更令他心安的了。

    再者说,朱由检为何比皇帝更勤快的往文华殿跑?还不是心底有一丝丝的期待?对仕途的渴望,是中国人的通病,这个基因从孔夫子的那句“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便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

    见朱由检已经被乱了心性,皇帝趁热打铁的问道:“大明藩王之政,就是外放就藩。太祖朝定下的祖训就是:宗室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除此之外,宗室非诏不可入京。总之,咱们大明的宗室政策以一言以敝之,就是‘养猪’——吃好喝好,别乱跑!无权无官,乐逍遥。”

    闻言,朱由检面色微变,怎么...怎么皇兄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都是不让我处理政务的意志?既然压根就没打算培养我,让我快快长大帮助你,又为什么准我来内阁行走?

    为什么要给我希望?

    朱由检面色疾苦。

    皇帝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的道:“这个规矩既然是太祖定下的,在太祖洪武朝这项制度被严苛的贯彻执行,靖难之后,成祖皇帝为了安定民心,随恩准各地藩王入京,但成祖之后,除了天顺年间襄王进京过一次后,百余年来,再无藩王就藩之后重回京师的先例。”

    “藩王们不得操持四民之业,也不得随意离开藩地游历天下,那么他们此生该干些什么呢?”皇帝冷笑道:“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无外乎关起门来造孩子,吃喝享乐而已。这帮宗室与国何益?”

    “大明朝绵延两三百年了,这天下,这江山,不知道我朱家的血脉已经开枝散叶到何种地步,咱们老朱家的血亲没有一百万也有八十万了吧?朝廷每年花费多少钱粮养着他们?用这笔钱粮赈济灾民、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整顿边备不好吗?”

    朱由检心头一颤,忙问道:“皇兄的意思是?”

    皇帝满怀歉意的说道:“五弟,可别怪皇兄吝啬啊,从你这一代起,大明的亲王将不再外放就藩,相应的,也不再有封地。你成年之后,朕在朝廷里给你谋个官职,就藩什么的就算了吧。”

    皇帝叹了口气道:“还记得福王叔吗?”

    朱常洵?

    朱由检眉头一挑,皇帝提他作甚?福王一脉跟他们这一脉可是有太多龌龊的啊。

    皇帝道:“皇祖太宠溺福王叔了,你可知道终皇考一朝,福王得到了多少好处?”

    朱由检摇了摇头。

    皇帝道:“来,让兄长给你捋一捋,首先,福王大婚花费白银三十万两,而在礼部的典仪中,亲王大婚,耗银应在三万两以下。十倍于常制啊!除此之外,皇祖还想要赐予他四万倾良田,整整四万倾啊,虽然后来被正直的大臣们驳了一半,可仍旧有两万倾成了福王的庄园。五弟,你久在宫闱,可能不知道两万倾良田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这么跟你讲吧,福王就藩洛阳,他的藩地就是中州河南,可当时整个河南都找不出两万倾上好的良田给福王。只能从山东、湖北在征调给他!这还不算,已故大学士张居正被抄没,相传有黄金数万两的家产也被皇祖赐予了福王,另外,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的杂税(内河航运收税)(类似于高速路口收费),并四川盐井榷茶银、淮盐一千三百盐引如此种种。赏赐些金银细软也就罢了,偏偏赏赐些不动产!这不是苦害了天下而肥了福王一人吗?藩王弊政由此可窥见一斑。”

    朱由检静静的听着皇帝的抱怨,心情终于不再紧张,他知道自己此生不会像叔叔们那样碌碌无为的,过完荒唐的一生。

    他听出来了,皇帝不止是打算从这一代不再封王,恐怕以前分封的诸王也要一一削藩。毕竟,皇帝的贪财可是出了名的,尚在潜邸之时,就指使魏忠贤巧设名目,卖官鬻爵,登基之后,更是让田弘遇垄断了北中国的海贸之利,获利巨大!

    如此贪财的皇帝刚刚却不耐其烦的同朱由检诉说着福王的富有,言辞之间颇有种羡慕嫉妒恨的意思,这是不是皇帝有心给朱由检透露些风声?

    果然,皇帝接下来的谈话,暴露了他的野心。

    “皇祖朝时,福王叔跟郑贵妃数次陷害父皇,后来父皇登基,想来福王叔定然是最惶恐难安的。为什么?还不是怕父皇日后寻衅报复。可就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父皇却离奇亡故......”皇帝朝朱由检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努力作出和蔼可亲的模样,可落在朱由检眼里却是一副笑

    里藏刀的假慈悲。

    “皇...皇兄,皇兄怀疑是福王叔暗害了父...不,这怎么可能?他人远在洛阳,怎么可能做得到?”朱由检紧张的说道。

    皇帝嗤笑道:“五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朱由检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不加掩饰的向自己展露出野心,这令他既兴奋又恐惧,他兴奋的是皇帝将如此大秘告知他,就是对他毫无保留地信任,他恐惧的是,皇帝是如此的冷血,当年被多次陷害的父皇都不忍心对福王下手,可到了皇帝这儿,拿捏整治福王似乎就像捏死蚂蚁似的。

    皇帝抬手摸了摸朱由检的小脑袋,慈爱的笑道:“总之,宗室们的好日子到头了,不能总让他们寄生在大明国上敲骨食髓,又百无一用吧?五弟,朕拜托你件事。”

    朱由检连忙跪倒在地。

    皇帝说道:“你去查阅史料,看看历朝历代是如此安置宗亲的,当然,鉴于你势单力薄,朕准你找一二大臣做帮手,但不要节外生枝懂吗?”

    “臣弟领旨。”

    皇帝见朱由检一副恭顺的模样,心情大悦,连忙将他扶起。皇帝牵着朱由检的手,一边走一边语重心长的说道:“朕其实从来都对太祖分封诸王一事,感到不妥。封王封地,这是什么?这是三千年前周朝的制度,两千年前就应该被扫进垃圾堆里的玩意儿,太祖爷硬是给它复活了!”

    “两千年前,始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天下一统,政令通常,何其壮哉?何其威武?可到了汉高祖哪儿,竟弄出了个郡国并行制度,搞得大汉朝国内出现了数个强大的诸侯国,在文景时代数次反叛!说句诛心的话,我大明国的分封制度,不也出了成祖皇帝跳出来靖难吗?这便是分封制度的弊病啊。”

    皇帝喋喋不休的同朱由检讲述着五六百年以后的历史知识,这些历史知识皇帝是得自于九年义务教育,在后世这些知识上不了台面,只能教育教育小孩子,可是放在明代这种思想、学识却是一顶一的现今思潮,唬得朱由检一愣一愣的,十分佩服皇帝的哲思。

    不知不觉,皇帝牵着朱由检的手,来到了御花园,来到了万岁山。皇帝随口问道:“五弟,朕即位已有数月,做了好几件大事嘞。譬如用徐光启、泰西传教士,建造了一座传播西学的书院,譬如恢复了海运总兵官,譬如整顿九边、整治京营、编练新军、重视火器,譬如恢复早朝制度,以及最近的马政革新,五弟觉得朕做得对吗?”

    朱由检忙道:“皇兄高瞻远瞩,勤政爱民,即位以来布施仁政,天下称颂,臣弟以为大善。”

    皇帝哈哈大笑道:“世故啦,世故啦,五弟!”

    “五弟,朕想听听你的心里话。”

    皇帝正色的说道。

    朱由检沉默了,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相信哥哥。

    见状,皇帝叹了口气,也不强求。

    走到一处凉亭,皇帝坐下后,呆呆地望向远处的假山,不再开口。朱由检愣愣的盯着哥哥的侧脸,亦是好一阵出神。

    皇帝看起来很疲惫,不一会儿的功夫竟有些昏昏欲睡了。他随即闭上眼睛,任由萧瑟的秋风胡乱的吹打衣袍。半梦半醒之间,皇帝回到了前世,他坐在电脑旁,盯着室友石蕊码字。

    石蕊回过头来说道:“天启七年,皇帝落水生病,后服用仙药而崩,时年二十有三。”

    “皇帝一生产出三子,但都离奇夭折,所以只能将皇位传给弟弟崇祯。”

    ……

    皇帝睁开眼睛,偏过头,见朱由检仍旧站在身边,心绪稍安。

    “朕睡着了?”

    皇帝问。

    朱由检答道:“并没有。”

    皇帝笑道:“人生如梦,到底是醒着的还是睡着了,别说是你了,就是朕也弄不清楚。”